实验原由

最近因为疫情的原因独自一人封控在家,由于空间上的局限,再加上原先生活中的诸多约束(按时上下班等)的解除,生活进入自由的状态。但这种自由的状态随时处于危险的边缘,一不小心容易进入失控状态。如果在这种状态开始游戏或者刷视频等娱乐性行为,由于缺少约束和这种行为的正反馈上瘾机制,就容易进入不易跳出的循环的状态。这对于自身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是极其不利的,所以进行该实验:强制对娱乐性行为进行戒断,通过对个人身体精神状态的观察以及具体实际感受,来对此类行为进行深入探究。此类娱乐性行为由于具有刺激人体分泌大量多巴胺性质,所以取名为多巴胺戒除实验。实验以个人实际感受为主,不具有科学意义,仅供参考。

记录

  • Day 1 日常生活会不经意间拿起手机,进入娱乐性行为前置动作。对自己进行约束和克制后,会有强烈的空虚感,进入到发呆状态,有点类似于动物无事可干的样子。感受到是真实的现实是十分无聊的,身处其中的人和动物,都试图逃避这种无聊,娱乐性行为带来的快乐似乎是可以跳过这样的时间。戒断了这一行为之后,就要面对无聊的时间,想通过睡觉发呆跳过这样时间。 晚上10点就不想做任何事情,躺下睡觉,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睡眠多梦,和过去的相关的梦境。
  • Day 2 第二天没有了不经意间拿起手机的肌肉记忆了。发现会有这样时间,没有任何想干的事情,比如在工作和学习的中间想要休息一会,只能静静的等待时间的流逝,有点精神上折磨的感觉。 但是写作和编程的过程中会进入心流状态,不会感到时间的流逝。
  • Day 3 睡觉多梦,之前是不做梦的,可能是娱乐性行为对记忆相关的神经元有影响,或者娱乐性行为消耗了大量精力。 戒断娱乐性行为后,发现自己能够通过专注的学习、编程或是写作构建起进入心流的通道,进入心流的状态。在这种状态,时间不由自主的就从身边流逝,没有了先前的无聊和空虚感。
  • Day 4 已经对什么都不干的时间有耐受力了,习惯了低多巴胺的状态。就算什么都不做,并不会有太大的情绪波动,也不会感到焦躁。

结论

生活本质上就是度过一段时间,而人通过做不同的事情度过这些时间。首先就是必要的事情,如吃饭、睡觉、工作等。除去必要的事情所占据的时间,剩余的时间是非必须的,跳过这段时间对一个人的生存没有实际的影响。由于时间的的特殊性质,没有跳过的机制,所以一个人必须度过这段时间。而娱乐性行为提供了一种手段,可以从中获取到快乐并度过非必须的时间,相当于一种跳过时间的手段。

当然,有可以选择其他的事情度过非必须的时间,如家务、社交、学习、创造等。相较于这些,娱乐行为不具有任何生产性质,就没有任何压力,而且能刺激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也就是更多的快乐。所以,我们在非必须的时间,会更倾向于选择进行娱乐性的行为。

在实验中,发现有一种不错的方式度过这些非必须的时间,就是通过建立心流的通道进入心流状态。心流状态,也就是专心做一件事情,注意力十分集中的情况,已然忘记外部的世界的状态。在心流状态下,获得的体验和感受与娱乐性行为有同样的效果,、会从中获取到多巴胺的快乐,虽然程度不及娱乐性行为。但心流模式下做的事情,对于个人的来说是有极大益处的,能极大提高人的注意力和创造能力,而且心流状态下可以做一些具有生产性质的事情。

结合之前的一些观点进行拓展,一个人完成一件大事,就需要通过专注以及恒心才能做到,而所用到的时间也是非必须的时间,就需要在非必须的时间里不断进入心流状态做这件大事中的一小部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最终就能完成。